汽車“三包”提法不當 實施更難
  2012年2月10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二次征求意見稿)》(簡稱“‘汽車三包’二稿”),“汽車三包”話題再次進入公眾視線,“汽車三包”對行業整頓有效性以及“三包”標準設定的問題也引發了各方的激烈爭論。針對這一問題,陳老先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首先“汽車三包”的說法是值得各方商榷的。就出口而言,如果提到“三包”就會使自身產品的形象大打折扣,就相當于給對方一個信號:我們的產品會出現問題。這對汽車產品出口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就目前的技術水平,借助“第三方鑒定機構”處理消費爭議也是很難有效實施的。因為我國第三方鑒定機構科學鑒定的技術條件與實際能力,以及認證水平與國際標準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在這樣的前提下,鑒定所得的結果也許只能是敷衍了事,難以實現公正公平進而平定爭端。
  再次,汽車是技術產品,是各個零部件協作的組合體,表象的故障會由多種原因引發,零部件之間的故障關聯和故障轉移也十分復雜,目前的檢測技術難以精準定位,所以責任方的確定也存在實施困難。就比如發動機出現故障也許不是因為發動機自身的質量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油品質量或者其他協作部件的拖累等。談到這里,陳老先生提到了汽車自動啟停系統的應用實例,之前,當這項技術被廣泛推崇并被歐洲定為汽車標配很久之后,大家才發現這項既省油又環保的技術會使軸瓦故障率大大提升,這樣如果歸咎到軸瓦質量問題上就不太公平了。因此很多故障源的認定需要技術的支持和時間的考驗。
  因此陳老先生認為,現在我們更應該集中精力做的是加強汽車及零部件生產過程的質量管理和監督,去保證產品質量,而非高成本大投入的去追究一個或許根本不科學的責任歸屬。
  輪胎質量安全必須大力保障
  談到今年兩會人大代表關于“加強輪胎質量安全”的提案,陳老表示非常贊同:“有很大比例的安全事故是輪胎引發的。”所以輪胎的質量安全必須大力去保障,對輪胎商要加大管理和制裁力度。
  此外,陳老認為,輪胎的質量安全應該依靠創新技術去實現。比如在輪胎上安裝傳感器,車內設置顯示屏,從而將輪胎的工作狀態以直觀的形式反饋給駕駛者,從而有效減免輪胎故障,保障行車安全。另外,輪胎降噪和防滑的兼顧也需要不斷的創新技術去實現。
  美“雙反”是保護主義 但零部件外貿形勢好于其他行業
  再次談起美國“雙反”,陳老直言,這是保護主義。
  因為美國當局執政必須要做的兩件事,就是控制失業率和控制物價從而保證國民幸福指數,而這兩項工作指標的實現需要依靠國內汽車等工業的“制造業回歸”去實現,因此抵制“中國制造”也是必然的。
  但是剛剛“百奇”走訪歸來,陳老介紹,就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相對服裝、制鞋、玩具等工業類別而言,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受波及的程度還不算嚴重,企業外貿形勢也比想象中樂觀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