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遏制校車事故頻發的現象,2011年12月,國務院法制辦正式公布了《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并對校車細節制定了四項國家標準。“校車新標準”一出臺,立刻引發客車行業激烈爭論,令人遺憾的是,爭論焦點并非集中在民眾關心的安全問題上,而更多體現在廠商對利益不均衡的集體抗議:宇通相關人員擔任了校車新標準的課題組組長、執筆人,新標準是否成為了“宇通標準”?新標準建議使用13.7米以上的雙層客車,中小型客車企業是否將被全部排除在外?新校車標準完全參照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標準,成本增長20%-30%,是否切合中國農村市場的需求和使用?
新校車標準的爭議,其實是社會對校車安全的呼聲高,而客車廠商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所產生的矛盾。國家制訂校車新標準的原則是“一切圍繞安全,突出安全”,因此校車新標準的出臺引來大家一致好評。較高的校車標準雖然令不少客車廠商利益受損,但卻能促進行業更良性的發展,校車涉及安全原則問題,高于廠商目前的整體技術水平也是情理之中的。產品高標準才能保障高安全,這是人們普遍達成的共識。盡管新標準會令一些客車廠商暫時失去競爭優勢,卻不代表這些廠商會永遠失去校車市場,換句話講,一些廠商只需要增大投入,同樣可以參與到校車市場的競爭中來。
事實上,高于實際水平的標準對行業的發展具有更好的指導意義?;仡櫣澞芑菝裱a貼政策的標準制定之初,按照細則規定,只有排量在1.6升及以下,綜合工況油耗比現行標準低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車(含混合動力和雙燃料汽車)才符合補貼政策。在政策執行之初,只有少部分車型能享受到這項補貼,但一年之后,補貼范圍幾乎涵蓋了所有品牌的1.6l排量以下的主力車型,不得不促使國家在一年后將享受節能補貼的標準進一步提升。同樣,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的提升,也曾經招來“成本過高”、“本土品牌份額流失”、“使用成本增加”等反對聲音,但僅三年的時間,尾氣排放標準從國ⅱ升級到國ⅳ,生產廠商、消費個體都很自然地接受了排放過渡期。對于大多數家長而言,校車標準越高肯定越省心,而一些廠商由于達不到新標準,而借口成本上漲,無法普及到農村市場等更多是為了自身利益,并非以學生安全為出發點。
當然,校車標準的制定也必須參考國內的實際環境。例如,校車成本上漲會導致許多學校買不起校車,如何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同時,又避免學生上學“無車可坐”的危機?對于校車標準的普及,政府當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能否設立專項資助資金給予學校適當的補貼或稅收優惠,同時強制要求學校按照學生人數配置相當數量的校車。另外,是否可以考慮在駕照等級中新增校車等級?只有擁有a級客車駕照,并安全無事故行駛一定公里數后才能升級為校車等級。而針對農村道路不利于大客車通行的實際情況,能否也以安全為出發點,允許安全達標的中級客車進入農村市場?盡管“長鼻子”校車最安全,但如果尺寸、價格上等因素暫時無法進入農村市場,能否根據農村路況將校車標準設定成不同的級別,在基本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選擇尺寸更小的“中型校車”。